焦點
-
M1 Ultra 64核GPU真能與RTX 3090廝殺?外媒評測結果出爐,依舊不行!
雖說取向與使用定位不同,但PC與Mac的性能一直是兩邊擁護者爭論不休的話題之一,而蘋果於3月9日推出M1 Ultra晶片之後,又再衍生出新一系列的性能比較討論,就連蘋果官方也在其報告中,隱隱約約暗指M1 Ultra的64核GPU性能有與RTX 3090對壘、且功耗更低的能力。 然而,根據《The Verge》的評測結果指出,在Geekbench 5的GPU測試中,M1 Ultra與RTX 3090全速運算之下,雖說搭載M1 Ultra的Mac Studio擊敗了自家的M1 MacBook Pro 16吋,但實際上,M1 Ultra的GPU性能卻大約只有RTX 3090的一半;在以《古墓奇兵:暗影》作FHD、2K、4K解析度的FPS測試中,NVIDIA RTX 3090仍然比M1 Ultra擁有更強大的性能。 但就猶如前文所提,兩方於GPU的使用定位本就不同,對於電子遊戲GPU的選擇,NVIDIA的GeForce與AMD的Radeon仍然是首選,更何況Mac系列從來就沒打算讓我們真的拿去打電玩,且我們要注意到的是,M系列晶片集結了包含CPU、GPU等等內容,硬要說的話,M系列的GPU更像是內顯的存在,散熱模組無法像顯示卡那般花樣百出,假設M1 Ultra放在筆電上的話,即使仍比不上RTX 3090,但我們看看那些裝了獨顯的筆電,GPU性能也與單張顯示卡比較之下,被砍了數刀,根本不是真正該擁有的性能,不過這也是因為散熱模組有限的緣故,但最有趣的是,即使蘋果系列產品在標註專為創作者或是專為工作站所打造,但無論是媒體或是玩家(可能媒體會多方評比,並非如此單一化),總是喜歡拿蘋果系列產品以電玩測試數據比較,來作為PC與Mac之間的勝負。 如果拿它與RTX 3090作比較的話,《The Verge》對於測試結果作了一個很好的形容:「這相當於電動車與藍寶堅尼,在相同時速下,電動車的功耗將會比汽油車還來得低,但實際上,藍寶堅尼的時速卻可以快上兩倍」因此,M1 Ultra依舊是一款可怕的晶片,嚴格來評比M1 Ultra的話,那我們則需要在性能與功耗比上作文章,畢竟蘋果在M系列推出以來,除了性能以外,另外一個強調重點就是低功耗這個要素,只不過,在蘋果的官方測試中,拿RTX 3090出來作比較,不把測試所使用的程式表列出來,單陳述結果這一手法,確確實實的引起了話題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小體積也能高功率輸出,GIGABYTE UD750GM全模組電源供應器開箱
現在的處理器和顯示卡功耗越來越高,迫使玩家在升級電腦的時候不得不選擇更高瓦數的電源產品來因應,相對的也讓廠商們對這一塊的需求越加重視,像是技嘉在新推的UD系列超耐久電源供應器系列,最基礎輸出就直接從750W起跳,並主打更為小巧體積來適應更為多元機殼設計,小編也入手該系列當中的UD750GM來為大家進行開箱! 技嘉的新一代UD超耐久系列目前共提供了750、850和1,000瓦三種輸出瓦數,其中1,000瓦的版本還有分為標準版的UD1000GM和UD1000GM PG5「次世代」版本,之所以稱它為次世代的原因在於它額外支援16 Pin的PCIe5.0電源線材,能夠一條線輸出600W的電力!不過目前還沒有任何設備是採用PCIe 5.0的電源標準就是了…所以叫次世代電源供應器真的不為過XD。 回歸正題,UD750GM本體在打造上以小巧為一大設計訴求之一,將長、寬的體積控制在150mm和140mm,比起一些同級產品的長、寬要小上約10mm,對於一些設計比較緊湊的機殼來說,可以騰出較多空間組裝空間,配合採用了全模組化的連接設計,能夠讓玩家依照主機的供電需求,只安裝需要的線材種類即可,對於空間的利用也就更為友善。(免除用不到的線材造成整線上的困擾與空間的佔用) 線材的供應上,UD750GM所有的線材均採扁平化設計,方便後期埋線處理,並針對處理器和顯示卡這兩大耗電大戶提供了2條CPU和2條8+8 Pin PCIe擴充排線,基本足以涵蓋絕大多數的主機配置需求,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線材沒有額外印上標籤來用於種類辨識,造成像是CPU排線電源端和主機板端比較不容易區分,這點對於新手玩家在安裝時可能要注意些。 內在方面,新的UD系列均通過80 Plus金牌認證,並為了確保能夠維持嘗試間的高負荷電量抽取,貫徹「超耐久系列」的名號,特別將金屬散熱鰭片的體積加大200%,還將風流的方向也納入考量,以此再提升10%的散熱效率,外加120mm的液壓軸承(HYB)智慧調節風扇,能夠自動根據電源供應器溫度調整轉速,運轉壽命還可以比傳統油封軸承高出40%。 最後再最重要的用電安全防護上,UD750GM也具備了OCP過電流保護、OTP高溫防護、OVP過壓保護、OPP過功率保護、UVP低電壓保護、SCP短路保護等多項預防機制,加上5年的有限保固服務來替長期使用作出品質保證。 本次效能實測,小編使用瞬間最大功耗可以達到241W的Core i9-12900K處理器,以及370W的RTX 3080顯示卡,這兩大主要耗電零件在極限狀態下所需的電力就已經611W,對於最大功率為750W的UD750GM來說已經算得上是極限邊緣,玩家如果要長期使用的話,同樣的配置建議使用850W會更保險一點。 不過也因為消耗電力已經逼近供應器的極限,也才能凸顯產品的品質是否達標,而UD750GM順利的通過OCCT的一個小時CPU+GPU滿載測試,過程中電力的抽取表現也都相當平穩,沒有出現跳電或強制降載的情況。 技嘉的UD750GM在將體積進行縮小的同時,模組化的設計更讓小體積的優勢得以發揮,功率輸出的表現也具備相當的水準,在整個平台功耗突破600W的前提下也能進行穩定輸出,如果正好有裝機或升級零組件的需求,那入手這款750W的UD750GM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之一!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為更順暢、更清晰的遊戲體驗努力,AMD Radeon Super Resolution驅動正式推出、另加碼預告FSR 2.0即將到來
AMD曾在CES 2022上預告了未來將會推出名為「Radeon Super Resolution」,簡稱RSR的技術,利用近似解析度放大的技術,讓玩家可以藉由調降解析度來提升遊戲FPS,並確保畫面不會因此變得模糊不清,而在經過多個月的籌備後,官方終於準備好的相關驅動改版了! 新的AMD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驅動將致力在針對穩定性、效能、體驗三大方向做出改善,AMD表示他們已經為超過40款的遊戲進行專屬最佳化,在經歷不斷的調整後,許多遊戲像是《極地戰嚎6》、《刺客任務3》等遊戲的表現都因此上升了15%以上,還在2021年的時候替驅動新增了超過22項新功能。 而在新的2022版的驅動中,最受矚目的新功能便是「Radeon Super Resolution」,這項功能是基於自家FSR技術所打造,藉由讓遊戲以較低的解析度執行,並在畫面輸出前透過演算法進行解析度放大,從而在降低顯示卡負擔的同時也讓實際畫面有著足夠的清晰度,減少低解度畫面所帶來的朦朧感。 由於RSR技術不會直接參與遊戲本身的圖像、物理等運算,所以此功能不需要遊戲開發商另為針對遊戲加入功能選項,玩家只要更新顯示卡的驅動,就能讓新遊戲和舊遊戲都獲得RSR的支援。 在使用上,RSR啟動的方式不算複雜,玩家首先要在AMD Radeon Software驅動軟體中的「圖像」分頁找到RSR的功能選項,然後選擇想要縮放的解析度,接著打開遊戲,將遊戲畫面的解析度調整到與RSR設定的數值相同即可。 根據官方的測試數據,依照玩家選擇縮放的解析度不同,官方表示遊戲FPS數值甚至可以有著3倍的提升。 不過需要注意,目前RSR技術首批支援的型號為RX5000系列的顯示卡,最新的RX6000系列雖然也能使用,不過完整的驅動對應必須等到Q2的時候才會正式上線。 此外,新的驅動也在一些既有功能上做出強化,像是能把手機變成PC手把的AMD Link將開放最多4人同步連線,讓玩家們可以一同組隊或PK,而且不論玩家是AMD還是NVIDIA的顯示卡都能受惠。 Radeon Image Sharpening影像銳利化工具則加入全局增強功能,能夠一鍵套用到遊戲、網頁、影片等內容上,不再需要一個個單獨設定。 最後官方也預告了「FSR 2.0」的功能更新!玩家可以預期FSR 2.0的在各方面的效果將會比1.0版本來得更好,因為這一次FSR 2.0將導入「時間分析」的概念,能夠比對一段時間內的畫面關係來進行效果運算,在4K+光追的前提下,遊戲的順暢度將可以提高2倍之多,更放話FSR 2.0所生產出來的畫面在特定情況下能比原生畫面更為出眾。 不僅如此,AMD也強調FSR 2.0技術「不需要」依賴機器學習功能,所以可以預期此技術應該還是會繼續保持1.0版本的高度通用性,但詳細的相關內容需要等到3/23的GDC 2022大會上才會有更進一步的說明,目前RSR技術支援Radeon RX 5000系列之後的GPU(當然也是包括了RX 6000系列囉),另外在後續會推出的Ryzen 6000系列的部分也預計將會在Q2開始支援,玩家未來將能夠透過AMD驅動軟體的更新就可以獲得更優化的遊戲效能,現階段玩家就先用一邊用著RSR功能,一邊好好期待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搖滾樂與藍牙喇叭之間的最佳入門選擇,Marshall Acton II開箱試聽
Marshall,相信只要玩過電吉他的玩家們,肯定都知道這個名字,來自英國的經典音箱品牌,對搖滾樂而言,可說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而Marshall於1963年推出第一款電吉他音箱JTM45,並從此揭開了音箱的革命序曲,締造出無數個搖滾樂的傳奇表演現場。 而隨著時代演進,裝置透過藍牙傳輸的訊號品質越來越好,延遲也越來越低,加上串流影音的大盛行,Marshall也推出了藍牙喇叭,將Marshall的精神、對聲音的執著與設計元素,延伸至新世代的產品上,小編最近手頭比較寬裕,一個失神入手了Marshall Acton II,雖然不是剛上市的新品,但對從小聽搖滾樂長大的小編來說,Marshall就是從小根深蒂固的信仰之一。 即便Marshall在內部規格與產品線上一直求新求變,但將近60年來的傳統,旗下各型號、各產品線的外觀設計,即便外型上有那麼些許不同,但其實都大同小異,正面的手寫Marshall LOGO、音箱網格罩、黑色荔枝皮革紋機身、以及金屬控制面板,而這些經典設計,新世代的藍牙喇叭-Marshall Acton II都將其完美承襲了下來。 Marshall Acton II的尺寸為260 x 160 x 150(mm)、重量約為2.85公斤,因此除了室內使用之外,外出遊玩、露營等等,其實有戶外發電機或是插座的話,也能帶出使用,雖然尺寸小規小,但Marshall Acton II的出力可沒那麼小,不過這部分就留待後文繼續介紹。 而控制面板方面,雖然沒有電吉他音箱那樣有豐富的參數旋鈕可控,但仍是保有基本的音量、低頻、高頻鈕可調,值得一提的是,Marshall Acton II的啟動方式也相當復古,採用拉動電源桿約莫1至2秒的方式,而無論是開啟或關閉,都會有音效提醒玩家。 除了藍牙連結外,也能透過AUX連結,切換鍵也就在3.5mm音源埠旁,按下Source鍵便可切換,常按Source鍵的話便能開啟藍牙連結,其燈號會開始閃爍,裝置連結成功便會呈現恆亮的狀態,而這是最簡易的連結方式,玩家們當然也可以透過下載Marshall Bluetooth App來進行更多元化的設置。 此外,Marshall Acton II支援同時連結2部藍牙裝置,也能使用兩台相同型號的Marshall Acton II進行雙喇叭串聯,需要透過App來做設定,不僅能讓兩部喇叭同步播放相同音訊外,也能啟用立體聲模式,讓左右聲道各自獨立播放。 在規格方面,Marshall Acton II配備了Bass Reflex System,可提高低頻的表現,並能夠將頻率響應拓展開來,同時降低失真度,不過Marshall Acton II的頻率響應為50至20,000 Hz ±6 dB,說實話,這項數據其實沒辦法真正展示Marshall Acton II的聲音,僅能當作參考使用,實際用耳朵聽還是比較準確。 而Marshall Acton II配置了1組4英吋的低音單體、以及2個3/4英吋的球形高音單體,且各自具備D類擴大器來驅動雙高音單體與低音單體,提供平衡且強大的聲響體驗;那該怎麼說D類擴大器呢? 一般而言,擴大器大致分成A類、B類、AB類與D類,A類所呈現的音訊雖然失真度非常低,但電能轉換的效率相當低、且高耗能、容易產生廢熱,導致電子元件特性改變(比方說電晶體或真空管),因此基於散熱考量,機體通常都相當龐大,缺點其實挺多,但優點就是有絕低的失真度。 而B類擴大器,廣義來說的話,特性就與A類擴大器相反,電能轉換效率相當高,但失真程度也高,因此大多用來比較不要求音色、且省電的產品上;AB類擴大器簡單說起來就是低失真度不及A類、電能轉換效率不及B類,但卻能解決解決A類的轉換效率、失真度也比B類好太多,算是一種折衷,因此使用度更高,大部分家庭劇院、或是樂器音箱皆採用此類擴大器。 D類擴大器就是科技進步的象徵了,移動式裝置成為顯學,且大部分移動式裝置都具備播放音訊的功能,但移動式裝置幾乎九成產品都仰賴電池供電,因此能在最高效率下維持最低失真度的D類擴大器便應運而生,D類擴大器不僅擁有相當高的電能轉換效率,也不需厚實的散熱裝置,因此機體可以做得更加輕巧,加上技術進步、改良原先音色不佳的詬病,逐漸成為揚聲器硬體中的常客。 不過單就擴大器來說,並不能顯示揚聲器的真正優劣,即使是用同款擴大器,也有可能產出不同的音色,因此,小編這邊只是略為各位玩家科普一下、也為各位介紹一下Marshall對於聲音的執著。 Marshall Acton II的售價為11,900元台幣,雖然表現並不愧對這個價格,但依照入門款來說,其實價格偏高,但實際表現實在很難挑剔,小編租屋處約莫有15至17坪左右,而Marshall Acton II體積雖小,但36W的出力相當大,音量不必全開,就能在每一處都能獲得不俗的聲響表現,更可怕的是,不管在哪個角落,都能感受到Marshall Acton II所帶來的低頻穿透力,尤其是某些具備強烈鼓點與Bass的歌曲。 而在高頻方面,Marshall Acton II所具備的並非明亮感或清脆感,而是相對醇厚的乾淨高頻,至於樂曲細節呈現、立體聲表現就不必多說,賣這個價格自有它的道理在;不過有個地方需要注意的是,或許是音色調校的緣故,Marshall Acton II在使用上,雖然幾乎可以駕馭所有曲風,但嚴格說起來,還是偏向播放搖滾樂、金屬樂,假設聽古典樂或是流行樂,反而突顯不出Marshall Acton II的特色,甚至會覺得普普通通、就還不錯但更貴一點的藍牙喇叭而已。 Marshall Acton II在啟動、連結手機、播放音樂之後,小編的第一個想法是「啊,總算可以好好的聽到低頻的聲音了」,雖然只是Marshall藍牙喇叭入門級的選項,價格也稍微偏高了一些,但對比同等價位的藍牙喇叭來說,Marshall Acton II很難找到敵手,但實際情況還得要到現場聆聽才是正解,不過Marshall Acton II已經不是新產品了,或許再等個兩三年,或許會有新產品出爐也說不定?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_IsndlVJw&ab_channel=PCDIY%21online ▲Marshall Acton II試聽(iPhone 13 Pro側錄,僅供參考)。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顯卡有望降價?!傳NVIDIA已通知合作廠商GPU成本下降8~12%
在疫情肆虐、挖礦熱潮的衝擊下,造就獨立遊戲顯示卡嚴重缺貨,各廠顯卡價格也是隨之提升,回頭來看當初RTX 30系列剛上市時有搶到最初幾批貨的玩家,真的是賺翻了XD!,現在若想要有漂亮價格的顯示卡,只能期望大哥EVGA何時再開放排隊QQ。 不過近期顯卡價格倒是有逐漸下滑的趨勢,尤其近期有在關注的玩家應該已經發現台灣方面的貨源也似乎稍微回穩了一些,有些卡已經不是限組裝而是限購一張即可入手,而根據外媒Wccftech的獨家消息,NVIDIA已經悄悄通知合作廠商,GPU的成本將調降8~12%,也會把這些調降成本回饋給合作廠商,最終有望在不久之後看到顯卡價格繼續降價。 當然,現階段顯卡降價並不代表就有貨可買,也有可能搶得更兇,畢竟只要挖礦依舊有利可圖,礦工們就會繼續掃貨。 但根據幾個因素,顯卡還是有望能在今年繼續調降甚至回穩貨源,其中是三星產能正在逐漸提高,而NVIDIA也傳出考慮在推出RTX 40後繼續生產RTX 30系列,代表將同時使用三星以及台積電晶片來解決供應問題,另一方面則是Intel Arc Alchemist顯示卡即將加入市場來競爭,或許NVIDIA、AMD屆時會透過售價來抗衡,再來就是之後ETH 2.0礦工們無法再用顯卡來挖礦,雖說可能改挖其他虛擬貨幣,但或多或少會造成一定的衝擊。 至於台灣方面顯卡何時才會跟著降價呢?會不會又是在海上就不好說了(笑)。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不只Galaxy S系列手機遭到Geekbench除名,Tab S8系列平板也中槍!
Geekbench作為一款跨平台的測試應用程式,在各界心中具備一定的公信力,因此我們可以在Geekbench資料庫上找尋各裝置各機種的測試數據做為參考,而前陣子Samsung的Galaxy S22系列,為了要增加S22系列的續航與最佳化性能,使用了Game Optimizing Service,針對千款以上的App進行性能限制。 然而Geekbench內部人員發現,該項功能並沒有對多款測試軟體進行性能限制,除了Geenkbench之外,還有3D MARK、PCMARK等等,也就是說玩家們使用其他App可能會遭到性能限制,但跑分軟體卻不會,這也意味著可能涉嫌作弊,而Geekbench認為S22系列的該項舉動有欺騙嫌疑,因此於上周宣布將Samsung Galaxy S10、S20、S21、S22系列全部除名,如今已無法在Geekbench資料庫中找到這4款機種的數據。 而Samsung有作弊嫌疑的不只S系列手機,根據《Android Police》報導指出,Samsung Galaxy Tab S8系列,在玩部分遊戲大作時,使用Game Optimizing Service的話,Tab S8的性能將會嚴重降低,可在Geekbench程式上測試時,卻能得到相當優異的成績。 《Android Police》透過Geekbench與《原神》,展開Tab S8系列、Tab S7系列、Tab S5e共5款平板電腦的交叉測試,發現Tab S8 Ultra與Tab S8+中的測試數據,在Geekbench與《原神》的實際測試下,Tab S8 Ultra的單核成績有17%、多核成績有6%的落差,而Tab S8+的單核成績則有24%、多核成績11%的落差,對《Android Police》的報導結果,Geekbench也立刻將Tab S8系列的成績下架。 Samsung對此,已在最近的股東大會上道歉,並承諾不會再有此類情況發生,並開始於韓國推出Galaxy S22的Game Optimizing Service更新檔,來解決該問題。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ARCTIC Liquid Freezer II 280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實測開箱,效能至上的超值散熱神器!
面對製程技術的持續進步下,晶片、處理器的性能也越來越強大,光是拿4~5年前的PC來對比現今推出的版本就能發現有相當幅度的差距,但相對的功耗方面也是逐步提升,尤其在CPU的部分可以說是越來越熱情。 而為了壓制這些熱情的中高階CPU,除非是較特殊的大型塔扇,不然還是會建議直接上AIO水冷,畢竟都買到Intel 12代K版了,若因為過熱而降頻、關機,豈不是尷尬又浪費荷包;這次小編拿到了這組ARCTIC所推出的Liquid Freezer II 280,話不多說,馬上來看看它的特色吧! ARCTIC在處理器散熱產品上可以說是相當豐富,不管是散熱膏、空冷、一體式水冷應有盡有,其中本次介紹的一體式水冷系列Liquid Freezer已經來到第二世代,而隨著玩家們的需求Liquid Freezer II提供240、280、360到最高420可選擇,而本次小編手上的是280版本。 Liquid Freezer II 280支援Intel 1700/1200/115X/2011-3/2066/Square ILM/AMD AM4平台,第一眼從冷排、風扇看去,可能會讓人多少覺得Liquid Freezer II 280的造型設計相當低調、樸素,畢竟幾乎全黑化的塗裝,也沒有搭配製造光害用的RGB燈效,不過看到那水冷頭獨特的造型以及外露式VRM風扇,相信絕對會讓人耳目一新,尤其裝上支架後,彷彿就像電影、遊戲裡的機械甲蟲般,在沒有RGB、LCD螢幕的加持依舊能走出自己的風格。 當然,這水冷頭可不單單只是造型特別,內部的高效水泵經過原廠特別設計,可減少運作噪音,並提供800-2,000 RPM,有效即時帶動水流、排除廢熱,還配有1,000-3,000 RPM的VRM風扇,可直接降低水冷頭溫度。 除了水泵之外,為了在維持280冷排大小下達到最佳的散熱效能,Liquid Freezer II 280冷排不僅用上鋁質材質,厚度更是達到38mm,在一體式水冷市場上可以說是少見的厚度,幾乎快跟一些DIY開放式的水冷排差不多,再搭配自家兩組P14風扇,採用流體動力軸承、提供200-1,700 RPM轉速、2.4 mm H2O風壓,有效即時排除廢熱。 此外,一些眼尖的網友或許有發現Liquid Freezer II 280幾乎看不到什麼線材外露,這可不是小編為了美觀P掉,而是原廠很貼心的在藏線上下足功夫,整組Liquid Freezer II 280的水冷泵、風扇皆通過PWM控制,僅需一條CPU_FAN的4 Pin連接即可,大幅減少線材的極簡化設計,安裝就不必再煩惱整線問題又看得舒服。 接著就來實際上機做一些基本測試,小編使用最新的Intel Core i5-12600K來驗證Liquid Freezer II 280效能,詳細規格列於下方給各位參考: 主機板:MSI MAG Z690 TORPEDO 處理器:Intel Core i5-12600K 記憶體:Crucial DDR5-4800 16GB(8GBx2) 顯示卡:NVIDIA RTX 3060 Ti SSD:SP PCIe Gen4x4 US70 SSD 1TB 測試過程主機板有開啟GAME BOOST,電源模式設定於終極效能,而AIDA64 Extreme的部分連同FPU選項也會開啟,讓處理器負載達到最極端值。 而在經過壓力測試1小時下,整體溫度約在55~70度之間浮動,其中一組核心最高來到72度,完全是綽綽有餘沒問題,表現相當不錯。 體驗過ARCTIC這組Liquid Freezer II 280後,能感受到原廠在一些設計上相當貼心,例如已經預安裝好的風扇、藏線以及僅單一條的連接埠,讓玩家只要鎖上整組水冷就可直接使用,不用再煩惱整線的問題,可以說是實用至上的設計。 而有部分要歸功於沒有RGB燈效的緣故,可以省下多於線材,但整體水冷頭的獨特設計也不會讓人感到過於樸素,整體效能更是能完全壓制Core i5-12600K,即便上到12700應該也是OK,至於老大哥12900K的話還是會建議上到360甚至420,不過以這樣的價位來說,即便是420也是5K內有找,CP值真的不錯,更重要的是原廠提供高達6年保固,讓玩家可以安心長久使用,隨著春天到來,氣溫也開始逐漸回暖,對於想要入手水冷的玩家們,Liquid Freezer II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是又要坑錢還是朝元宇宙的夢想進發,Instagram未來或將加入NFT內容
為了實現元宇宙的世界而毅然決然將公司改名的Meta(原Facebook),在不久前的SXSW 2022活動上,講述了執行長馬克‧祖克柏以視訊的方式向大家透漏未來旗下的Instagram平台也要搭上NFT的熱潮。 馬克‧祖克柏表示NFT在元宇宙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可好NFT未來可以替元宇宙世界帶來更多串聯與互動的可能,為了讓推廣NFT的內容應用,以圖像、影片為主要載體的社交平台Instagram將很適合用以推行NFT技術。 Instagram的團隊目前已經著手在進行內部技術調整,未來幾個月內將會開放玩家在Instagram上使用NFT的相關內容,而且不排除也會讓大家自行創造屬於自己的NFT,不過相關的執行細項還有應用方式目前都還沒有確定,所以還無法得知Instagram的NFT操作與利用方式是否和其他平台相同。 馬克‧祖克柏在將公司改名為Meta之後,就相當推寵的Web 3.0、NFT、加密貨幣等相關元宇宙題材,所以對於官方會在這方面做出布局可以說是毫不意外,然而現今NFT有著什麼都能炒作的特性,造成市場充斥大量盜版和剽竊內容,使NFT一直存在大量爭議。 此外,Meta旗下平台(Facebook、Instagram)對於內容審核的箝制愈加嚴苛、隨意封鎖帳號等問題,NFT浮濫內容的加入也可能使平台遇上更多麻煩,促使更多既有用戶出走,但如果成功的話也是有可能帶來大量收益,也讓人好奇NFT的加入是否能挽救Meta聲名狼藉的形象,再創往日社群網路始祖的榮耀,又或是就此徹底殞落呢?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記憶體之王非Crucial莫屬,2021玩家票選「最佳記憶體模組」、「最佳儲存裝置(HDD/SSD)」與「最佳外接儲存裝置」品牌三冠王:美光Crucial得獎專訪
在疫情陪伴下的2021年,相信更多玩家除了多了WFH的時間之外,對於網路、電腦、3C、線上串流等等的使用也更加頻繁,透過2021玩家票選品牌大賞的投票結果,也更體現出玩家心目中最佳品牌代表得主的重要性,特別是在資料儲存的項目上,而憑藉著在儲存方面的良好口碑與極佳的品質、效能表現下,美光Crucial一舉拿下了本次第16屆2021玩家票選品牌中與資料存放相關的「最佳記憶體模組」、「儲存裝置(HDD/SSD)」與「外接儲存裝置」三項最佳殊榮,勇奪三冠王稱號,可以說是2021年玩家最喜愛的儲存裝置品牌了,這次就來回顧一下2021年美光Crucial推出的幾款新品以及站上也邀請到美光亞太區銷售總監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本次的得獎感言! 對玩家來說,即便是主機中的CPU再強、顯示卡再高階,如果少了高速的儲存裝置,那再強大的計算能力也沒地方存放資料,除了系統無處安放之外,拍好的照片、影片也沒辦法剪輯與儲存,更不用說想把資料隨身攜帶!若是不想放雲端,也要能夠有可以隨身帶著走的SSD行動硬碟才方便使用;而即使是雲端,那也是眾多儲存資料庫集結的結果。說到底,還是需要有高效能以及值得信賴的儲存裝置來搭配使用,相信這部份對於身為記憶體與儲存裝置專家的Crucial來說,正是最擅長的事了! 2021年美光也推出了多款新品供玩家選擇,這邊就先來帶大家快速回顧一下,看看究竟能擄獲玩家目光、佔據大家心中最佳儲存裝置的產品具備什麼樣的特色呢! 在行動儲存裝置邁入了SSD領域後,相信高速傳輸效能帶來的優質體驗令許多需要將資料隨身攜帶的使用者來說,更加感到滿意!在一步步達到更大儲存容量的情況下,玩家僅需要一枚SSD行動硬碟,就可以快速地把所有重要文件、照片、影片、音樂與遊戲等數位資料通通歸納好,而Crucial在2021最受到玩家青睞的就是Crucial X6與X8 SSD行動硬碟系列了。 採用時尚造型、體積小巧的Crucial X6系列提供玩家可以一手掌握的高速且高儲存容量裝置,除了讀取速度可高達800 MB/s之外,容量也從500GB一舉拉高到最大4TB!玩家不僅不用再侷限於傳統行動硬碟的低傳輸速度與小容量,也無須擔心是否會在攜帶時因行進間的震動、衝擊而意外毀損硬碟中儲存的資料。Crucial X6具備達2公尺的防摔高度、配上耐衝擊與耐高/低溫等特色,加上採用SSD的高速讀取效能,讓使用者可以輕鬆隨身攜帶,而且隨時都能立即高速連接玩家的各項裝置,即時存取數位內容。 Crucial X6 SSD行動硬碟重點特色: ⦁ 容量高達4 TB,讓您儲存所有重要檔案、影片、相片等多種資料 ⦁ 讀取速度最快達 800 MB/s,資料和檔案存取速度是傳統行動硬碟的5.6倍 ⦁ 輕薄小巧而方便攜帶的設計,支援最常使用的裝置,相容性極高 ⦁ 重量超輕、僅40g,隨身放口袋也沒問題 ⦁ 防摔高度達 2公尺,具備防衝擊、耐高/低溫特色 ⦁ 不僅PC、Notebook可對應使用,即便是Mac、iPad Pro與Android系統裝置設備也都相容,更適用於PS4、Xbox以及其他USB裝置,便利玩家隨時隨地擴展遊戲儲存空間 如果是追求速度的玩家,那相信Crucial X8系列會是您的更佳的選擇!無以倫比的速度,無論您身在何處都可以快速存取您的遊戲、照片和影片,甚至可以離線存取哦!這款行動硬碟專為最嚴苛的環境所設計,具備美觀設計的一體式陽極氧化鋁核心外殼,堅固且耐用,經過極端溫度、衝擊、震動甚至從約2.3公尺高度落下也能安全無虞!最重要的是,Crucial X8擁有極佳的相容性,對於各系統裝置都能輕鬆適用,除了可以使用多種第三方端點保護軟體(像是Windows Bitlocker to Go或Apple FileVault)來安心儲存資料,Crucial X8 SSD 行動硬碟還享有3年的全球有限保固呢! Crucial X8 SSD行動硬碟重點特色: ⦁ 容量高達2 TB,所有重要檔案、影片、相片、資料等等都能輕鬆備份 ⦁ 讀取速度最快達 1050 MB/s,資料和檔案存取速度比大多數SSD行動硬碟快1.8倍,更是比一般傳統行動式硬碟快7.5倍,甚至比USB隨身碟快100倍 ⦁ 時尚美觀外型,一體式陽極氧化鋁核心外殼,散熱佳、攜帶方便 ⦁ 相容性極高,適用於各種裝置:幾乎所有電腦、平板、手機或遊戲主機等,包括如Windows、Mac、iPad Pro、Chromebook、Android、Linux、PS4 和 Xbox等,透過USB-C 3.2 Gen2插孔即可連接 ⦁ 防摔高度約達2.3公尺,防衝擊、耐高/低溫,可在嚴苛環境下使用 除了外接式SSD外,採用M.2外型尺寸的PCIe NVMe SSD也是玩家心目中的儲存裝置首選。透過美光先進的176層TLC 3D NAND快閃顆粒以及創新的控制器技術,Crucial P5 Plus SSD一推出就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不僅提供了超高速的讀寫儲存體驗,也實現了更低功耗、更高速度與更高儲存密度等三大SSD主軸的特色,成為新一代玩家必備的儲存解決方案。 受惠於採用的PCIe Gen4優勢,比之前的Crucial Gen3 SSD在隨機讀取和寫入的效能上分別提高了67%和40%,也比前代P5要快上100%、達到6600 MB/s的循序讀取速度,不僅是為了需要高效能儲存的遊戲玩家,就算是創作者定位如視訊/影片編輯、內容創作、工程應用、遊戲開發等專業使用者也都可以符合使用需要,大幅提升整體的工作效率,搭配上超過200萬小時的MTTF,使用壽命與產品的可靠度相當高,目前也推出有500GB、1TB以及2TB等版本供玩家選擇。 Crucial P5 Plus SSD重點特色: ⦁ PCIe 4.0 NVMe技術,具備高達6600 MB/s的循序讀取速度 ⦁ 專為需要高效能儲存裝置產品的遊戲玩家、專業人士和創意工作者而設計 ⦁ 採用Micron先進的176L TLC 3D NAND和創新的控制器技術 ⦁ 額定MTTF超過2百萬小時,延長使用壽命並提高可靠性 ⦁ 具備以硬體為基礎的全碟加密、動態寫入加速和適應性過熱保護等進階功能,在確保資料安全的同時亦強化系統可靠性 ⦁ 提供5年有限保固 Crucial可不只有內外接儲存裝置擄獲玩家的心中理想品牌寶座,作為資料儲存的三冠王,另一項當然就是記憶體模組了!面對2021年的DDR5興起,Crucial除了在原有的DDR4記憶體模組上提供了相當多款優良且品質極佳的產品供玩家選用外,新規格的DDR5仍舊秉持一貫的傳統,除了具備高速的運作頻率與超大記憶體容量外,穩定、高度可靠更是Crucial的一貫堅持。 相比前一代的DDR4,Crucial DDR5可以讓玩家的電腦在開機時多傳輸50%的資料量,因此能更加快資料傳輸、下載及更新的速度,並且漸少延遲時間、提高整體的傳輸效率,讓多工處理可以更加優化,即便使用者開啟多視窗或應用程式與多網頁瀏覽及切換都能更加流暢,而模組內建電源管理積體電路(PMIC)以及on-die ECC(ODECC)設計,確保運作時的穩定與可靠性。 Crucial DDR5重點特色: ⦁ 擁有次世代多核心CPU所需的高速,不止比DDR4更快、效能還更好 ⦁ 單條DDR5容量提供有8GB、16GB以及32GB供玩家選用 ⦁ 模組內建電源管理積體電路(PMIC)及on-die ECC(ODECC)設計,效能穩定、相容性高 ⦁ 工作電壓僅1.1v,節能省電 ⦁ 終身有限保固 看完了2021年Crucial的多款新品回顧後,2022年的Crucial又會是怎樣的布局與發展呢?很高興這次能夠邀請到曾總監來跟大家談談新一年的Crucial的計畫,以下將透過幾個QA來帶玩家了解2022可以期待Crucial可能有怎樣的新產品呢! Q:很高興Crucial可以獲得2021的最佳玩家品牌票選「最佳記憶體模組」、「儲存裝置(HDD/SSD)」及「外接儲存裝置」三項殊榮,對於此次獲獎有沒有想要跟玩家說的話呢? Crucial於今年能夠獲得「PCDIY!第十六屆2021 玩家票選品牌大賞」的肯定實屬榮幸,尤其在「記憶體模組」、「儲存裝置」及「外接儲存裝置」三個獎項中皆表現亮眼,感謝消費者以及玩家們的支持與肯定! 美光Crucial消費級 DRAM 與SSD 產品品牌成立25年以來,憑藉著獨到的能力,將美光在過去40多年不斷開發以臻完美的創新技術,成功呈現給數百萬名玩家。 全世界目前已經進入到了全新的個人電腦運算時代,而這也是美光Crucial 的願景,期望透過高品質的技術與產品,兼具高效能的相容性、速度與可靠性,改變世界使用資訊的方式,並且豐富全人類的生活。 Q:2021隨著PCIe 4.0的逐步普及下,Crucial也推出了多款版本因應市場需求,在2022年又有哪些產品布局呢? Crucial P5 Plus SSD是最新的Crucial SSD產品,為Crucial的儲存產品組合帶來良好的PCIe Gen4性能,同時也提供強勁的效能與多元的應用給擁有多樣需求的玩家。Crucial P5 Plus SSD不僅是一個超效能的Gen4 SSD,也能與多數人正在使用的Gen3系統完美相容,使其成為大多數系統升級的最佳選擇。 Q:PCIe 5.0也已經有廠商率先發布,Crucial對於這一部分的策略又是如何? 最近在PCle 5.0的話題上已經有一些重要的訊息發布,而未來將持續增加更多的資訊,因此我們非常的期待Gen5在未來市場的走向。雖然此刻我們尚未公布任何相關訊息,但仍會持續關注此技術領域的發展空間,並且與大家分享最新消息! Q:玩家在面對USB 3.2的普及下,2021外接式儲存裝置的容量也朝向更大更快速的方向前進,除了目前推出極受玩家青睞的X8、X6系列外,2022年還會推出那些新品?以及可能會推出的USB 4.0產品布局呢? 隨著各項應用對於傳輸速度的需求增加,USB 4.0市場亦是Crucial持續關注的部分。Crucial X8和X6 SSD行動硬碟除了提供比隨身碟快上100倍、比傳統硬碟快上7.5倍外,X8 SSD行動硬碟讀取速度更高達1050 MB/s,且最大容量高達2TB,隨時隨地作為遊戲收藏庫、創作、剪輯,應用的場景更豐富多元。Crucial仍致力打造玩家更美好的使用體驗,若有任何相關的新品或新資訊,亦會第一時間跟PCDIY!分享。 感謝 曾總監撥空與玩家分享2022年Crucial的計畫,這裡也再次恭喜Crucial這次榮獲2021玩家票選品牌大賞的三冠王,相當不容易的殊榮,也再次證明了在玩家心目中,美光的確是占據最佳品牌的地位!在新的2022年,玩家們也要繼續支持Crucial的各項新產品喔!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挑戰BIOS容量的極限,AMD Ryzen 7 5800X3D開賣日期確認再另外帶上6顆新品
讓不少AMD玩家期待已久的Ryzen 7 5800X3D,官方終於正式確認將於4月20號上市,與此同時,官方還額外帶來了5顆全新產品,其中3顆是主打入門定位Ryzen 5000系列產品,剩餘的3顆則是冷飯舊炒的Ryzen 4000系列,並將於4/4日全數開賣。 最高階的Ryzen 7 5800X3D透過3D V-Cache技術,讓處理器擁有高達96MB的快取容量,能夠在1080P解析度下為遊戲帶來15%的效能提升,但是因為大面積快取的發熱問題,核心的頻率比原版的Ryzen 7 5800X略為下調,落在3.4GHz/4.5GHz,更謠傳取消掉了超頻功能。 價格的部分則是定在499美金,大約14,000~15,000台幣之間,與現在的Ryzen 9 5900X的售價相近,究竟該如何選擇可能要等事後的實際測試才能見真章。 另外三顆Ryzen 5000家族的新成員則分別是:Ryzen 7 5700X、Ryzen 5 5600和Ryzen 5 5500,價格落在299~159美元之間,很明顯是要來填補Ryzen 5000系列缺乏入門款式的問題(所以我說那個Ryzen 3和Athlon呢?)。 Ryzen 7 5700X採8C/16T配置,不過相較於Ryzen 7 5800X的105W功耗,Ryzen 7 5700X被定在65W,因此核心時脈相對也較低,落在3.4 GHz/4.6 GHz,L3快取容量則為32MB,299美元的訂價補足Ryzen 5 5600X和Ryzen 7 5800X中間的價格帶空缺。另外需要注意,本顆處理器將不會附贈風扇,所以需要自行購買散熱的相關設備。 Ryzen 5 5600和5500在核心設計上都是6C/12T,功耗也是設定在65W,但兩者在快取和通道的支援性有著天壤之別,Ryzen 5 5600擁有32MB的L3快取,也支援PCIe 4.0通道,價格定在199美金;而Ryzen 5 5500的L3快取只剩下16MB,PCIe 4.0通道的支援能力也被拔除,售價下調到159美金。 至於Ryzen 4000系列則是分別帶來了Ryzen 5 4600G、Ryzen 5 4500和Ryzen 3 4100,畢竟屬於Ryzen 4000家族,全系列均是使用上一世代Zen 2架構,看得出AMD又再次使出了自己擅長的「馬甲」技能。 Ryzen 5 4600G和4500都是6C/12T配置,然而基於架構的關係,L3快取的容量只剩下8MB,也不支援PCIe 4.0通道,此外也可以從命名中得知只有Ryzen 5 4600G才配有內顯功能,154美金的也是三款處理器中最高的,而無內顯的Ryzen 5 4500價格為129美金。 Ryzen 3 5100是本次新系列處理器中等級和價格最低的一款產品,99美金的價格讓它在入手上幾乎毫無難度,只是在規格上就比較尷尬,4C/8T的核心配置和只有4MB的L3快取,都表明這顆處理器是為純文書、上網用途,偏偏這顆處理器沒有內顯功能,反而讓它難以安裝在NUC、迷你主機之中,應用範圍反而遭到大幅限縮。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